公告通知   更多>>

学校新闻   更多>>
来校路线   更多>>
来校路线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发布时间:2009-8-25 12:8:38 点击:

  多少年来,教育缺乏态度、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科学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知识面上的狭窄、人文素质的缺乏,不仅难以应对人类面临的社会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教育、文物保护、道德风尚等现有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因科技的负面作用引发社会问题。(就像过去发生的资源、生态环境严重失调一样),反思以往,人们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兼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忠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走向。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国家及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诠释和诉求。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乎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与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的内核的东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价值、情感和素养等。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思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人文教育则着重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增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认识及理解,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与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一步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革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主义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是:

  过分强调升学的重要性,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唯科学、唯技术、唯知识地灌输,见分数不见学生,见人不见神(心灵)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学生沦为了考试的机器,人的道德的认知和道德行为时有背离,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抬头做人、自卑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学习习惯同时偏差,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对周围的关心、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更大激情和乐趣,厌学逃学等等。再反思社会上出现的信仰丧失、精神颓废、道德滑坡、行为失控、身心失调、犯罪低龄化、吸毒卖*、沉迷网吧和游手好闲等现象十分严重,不能不使我们感觉到教育的功利性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明显处于失衡状态,人文精神的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寻找失落的“人”,先**后成才的思想已开始深入广大教育者的心里。

  三、新课改形势下,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探索

  1、铸就良好的师魂,影响学生。

  哲学家克尔恺科尔说:“我终生的理想,就是阻止知识分子向世俗化堕落。”教师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精神进步的引导者,教育的深刻性,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因此,教师职业的天然使命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让每位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具备丰富的心灵和人文情感,不仅能传承文明,还能做自己灵魂的主人。新课程下的教育,课程应充满人道、人性的光辉,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在促使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课题中强调了以人为本,即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把爱祖国、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作为师德的核心,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用公正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宽阔的胸襟去欣赏学生,让教育真正发扬抑恶扬善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转变教和学的方式,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育行为和思维方式,调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只有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发现型学习方式,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观察、发现、探索、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科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勇气,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风险精神,越来越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圣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和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这样的学科教学,最终才会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3、建设班级文化,促使学生自我发展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一个文化场所,它的每个活动,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文化的气息,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建设班级文化,可根据实际选择国家观念、道德风尚、心理素质、合作意识、人格培养、文化修养的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布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制定班级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的家园,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师生在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情感交融的氛围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应自觉促进环境、课程、时空等因素的有机结合,把科学教育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导评:

  教育,作为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和智慧世界的促进活动,是最具人性的人类活动之一。它教育学生如何有理想地生活着。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应试教育越严重,教育的人文性就越少,教育就远离它的本质,学生将被这种反人文的教育压抑得失去对生活的真心体验。

  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成为他们相互交流的一块精神园地。寻找失落的“人”,先**后成才的理念在重建新的课程观的过程中开始深入广大教育者的心里,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对人文精神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本文撰写教师通过“铸就良好的师魂;转变教和学的方式;建设班级文化”。人文精神教育的尝试,促进环境、课程、时空等因素的有机结合,把“应试教育”转变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这正是我们盼望的教育。

 

Copyright (c) 2005-2010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电气工程学校 版权所有

电话:0551-2320508 E-mail:ahdq2@163.com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539号 皖ICP备07007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