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
“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被称之为 ‘去问题教育’”------这也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症结之一。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问题意识越来越淡,羞于表达的人越来越多,思维越来越单一教条,这无不是“去问题教育”的结果,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教育是要让学生心智开化,使他们脑子越来越灵,思维越来越活,问题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惟有如此,教育才是顺应人性发展的“好教育”。而现今的一些学生有知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思想、有躯体无感情……这样的学生还谈什么综合素质?还谈什么发明创造?
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没有问题?每堂课,老师都预设了若干问题,老师的任务就是与学生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任何与标准答案有出入的回答都被一一否决,真理永远掌握在老师手里,这期间,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学生长年累月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被动地接受,被动地思考,被动地训练,个人空间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活力没有了,愉悦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野性没有了……
面对如此的困境,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其次,教师要富有激情和理想,富有挑战精神,要敢于放宽眼界,广泛接触现代前沿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跳跃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挑战人生,尽快构建“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兴趣结构的知识,有利于创造性转化的知识”,进而构建活性知识链,确立新的知识观。
再次,教师还要有良师的修养,内在地把为师从教当成终身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师为为乐;把为师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贵;把为师作为生命意义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荣!
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陈 燕
200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