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存在,就是指环绕人周围的客观世界。对学生而言,环境主要就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环境因素中,学校环境以其权威性、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所占据的时空优势,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重要影响。
一、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青少年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
在校园环境中,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主要的,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与其生活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等。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鼓励帮助、公平、耐心和尊重,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以心理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为例,师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冲突会引起学生情绪紧张和焦虑,使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涣散,不能认真听讲、课堂秩序混乱。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压力,实施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的甚至捣乱、胡闹,以至产生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波纹效应”。这种“波纹效应”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恶劣的而深远的影响。师生冲突还会使卷入其中的双方,甚至于其他同学出现紧张、不安、易激怒等不良心理反应,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可见,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它们又是可以调节、控制的,所以,必须优化学校环境,在优化环境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渗透。
二、优化学校环境的策略
(一)优化物理环境
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宜于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环境温度每超过这个适宜值1℃,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降低2%;噪声不应超过50分贝;照明度应该为30~40勒克斯;墙壁最好为淡绿色或浅蓝色;教室的空气要流动、新鲜。教室的布置要简单、适用、美观。学生使用的桌子与椅子应与学生的个子基本合适。教学楼的墙壁上可张贴一些科学方面的名人画像,或内容有激励作用的书法作品、美丽的风景山水画,使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无形中获得陶冶和情绪上的放松。
要重视对校园的绿化,在允许的空间内种草、植树。这样不仅可以部分调节小环境空气的湿度、温度,减轻周围工业排毒的危害等,而且可以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植物美的外形,叶子的明暗变幻,花朵的鲜艳色彩和花草诱人的芳香等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愉快,增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
校园物理环境的优化受到经费的制约,不可能也不必要盲目攀比,追求豪华。而应做到干净、整齐、方便、舒适,给人以心情舒畅感、美感和安全感。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学校,宜重点在绿化、整齐、干净、朴素、大方、和谐上动脑筋。有条件的再追求高雅化、园林化。一切应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心理环境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与人们的实践体会都表明,在压抑的气氛中学习与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学生长期在紧张、冷漠、恐怖、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易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就会形成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就会使情绪恶化,出现“病由情生”,形成心理障碍,引起心身疾病。
课堂气氛是师生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我国学者根据课堂师生的注意、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状态的观察记录,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在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融洽、积极而愉快。在教学教程中,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注意集中,思维活跃,彼此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在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情绪是压抑、不愉快的,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思维惰化,反应迟钝;在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师生之间感情冲突、对立,教师对课堂失去了控制能力,课堂纪律混乱。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要:①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充足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友善、理解并尊重;②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和学生共同制订计划和做出决定,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指导和援助,鼓励学生集体的活动,给予学生客观的表扬和批评;③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优化人际关系环境
是否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又是制约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特定的人际环境。教育实践表明,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无限期望与爱的情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反之,在缺乏友爱理解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易形成抑郁、自卑、猜疑、嫉妒、冷漠等不良性格。恶劣的人际关系可大大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他们心理压抑,产生人际关系障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病态人格。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想方设法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减少冲突,增加和谐,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优化人际关系环境中,教师的人际交往示范与指导是很重要的。教师作为长者、成熟者、领导者、教育者,其交往态度、交往水平、交往方式都会对学生的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如何才能起到这种示范和指导作用?
首先,要端正交往态度,要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问题要公正,奖惩要适当。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个性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起很大作用。在师生交往中,教师所展示出来的良好人格特征,对学生既具有吸引力又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再次,教师交往动机要纯正,方法要恰当,给学生提供交往的良好经验。不能将社会上的“关系学”引入学校,将交往建立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也不能“文人相轻”,同事间应充满合作、互助、团结和友爱的心理气氛。
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协调、人际矛盾处理的艺术、原则、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人,学会交往、学会协作、学会协调、学会谦让、学会认错、学会拒绝、学会原谅,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优化校园风气
校园风气即校风,它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作风,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有的情绪、理想、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良好的校风,是经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长期教育、培养、保持而逐步形成的。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就成为无声的命令、无形的法规,成为一种乐观的情绪和强有力的舆论,对学校每个成员的思想、品德、学习、工作生活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校风是学校特定的微观的精神心理环境,其对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用,是极其重大和深远的。
优化校园风气,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优化学风、教风。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学风是校风的中心内容。要使学生产生正确远大的学习动机、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习精神;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品德是否高尚、业务是否精良,是否善于教书育人,都是教风的基本内容。教师良好的教风包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其次,借助多种形式优化校园风气。一是宣传形式。有借助于传播媒介的,如广播、电视、报纸、墙报、黑板报、画廊、演讲、传单、口号、标语等;有寻找适当教育机会的,如入学教育、传统教育、校庆活动等。二是管理形式,主要是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体现校风基本精神的规章制度,贯彻管理和教育相结合,重点是编校歌、办展览、校史陈列、举行文化艺术节,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的劳动和课外活动等,在管理和教育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三是规范形式。就是要求学生从具体事件做起,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教室、宿舍、食堂的清洁、整齐、卫生,狠抓课堂教学和考场秩序,严格各项纪律。同时,运用一定的奖惩手段来强化校风的形成。
再次,优化校风应及时地扶正祛邪。校园里有正气也有邪气,这是客观的事实。培养优良校风,就是要扶正祛邪,即倡导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文化生活,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发现不正之风,并努力把邪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祛邪的目的是为了扶正,优良的校风正是在不断地扶正祛邪的矛盾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最后,优化校风应坚持不懈、长期进行。校风具有群众性、稳定性和传统性,但优良的校风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训练,才能培育形成,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使其由不完善到日趋完善,由不够巩固到日趋稳定,并创造和开发新的优良风尚,使校风的内容和形式,不断革新、补充和发展,由较低层次进入更高层次。
学校除了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理和心理环境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给学生创设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只有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得到了优化,才会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何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