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更多>>

学校新闻   更多>>
来校路线   更多>>
来校路线

德育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0-9-24 20:9:3 点击:
 
安徽电气工程学校  姚国胜
 
    一、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世纪之交,中央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的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适度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 文化渗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德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课是职业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其实质就是德育课。但是,当前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学目标不切实际,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教学观念陈旧、保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相脱节,认知教学要领化,思想教育说教化,这就往往造成学生在理论的认知与实际生活中的认知和体验相脱节,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政治课的德育功效得不到实现或收效甚微。
    二、德育工作必须引进创新机制
    今天,人类已经迈进21世纪,一种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并且爆炸地向全球扩张、深入,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生产力要求,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生产方式,这一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事知识产品研制与开发的少数高层次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知识产品生产、管理和推广应用的高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并且必须是创新型人才,因而创新成为上个世纪末至今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江泽民主席于1998年2月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要求也不例外,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面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文化精华似热浪一阵阵扑面而来,并在信息社会快速地传授弥漫,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心理都将受到考验和激荡。因此,作为学校核心教育的德育及其模式,不能滞后于时代步伐,必须要在德育理论、德育渠道、德育方法方面遵循自身的逻辑,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常做常新,使德育在育人中达到高境界,德育创新势在必行!
    三、德育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1、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
    德育,是在中国在教育传统与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概念,是从“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分工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它渐地融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其内涵亦愈来愈丰富,它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是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
    思想教育:它以通常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为基础,核心是价值观教育,包括理想教育、生活教育等内容。
    政治教育:有时被包含在思想教育里,但将之独立出来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在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教育:已引起整个教育界广泛重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在社会协调、行为规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意志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结合青少年犯罪与共同存在的问题,心理因素不可漠视,教学及实际德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认清德育主体,变被动型为主动型
    我们过去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往往都是单纯地从社会需要出发,而忽略了人的自我发展对德育的要求,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只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没有分析他们的主体意识,教育者只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向学生硬性灌输,要求学生规行距步,驯服听话,而对学生的做事动机、有无兴趣、情感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关注不够,也不重视,德育创新要求认清学生是德育主体,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的长者意识为学生进步的挚友;变“要你做”为“我要做!”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但要使学生置身于德育特定环境,而且要调动其主体精神,由被动转而为主动,师生之间架起友爱的桥梁,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关系。
    3、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
    如果德育工作领域只限于师生之间,显然过于狭窄,现代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家庭环境在德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在学校教师言传要真诚,有爱心,归家去父母身教要圆滑,八面玲珑;学校教师教育学生见义勇为,有社会责任感,现实社会却发生中小学生勇救落水儿童,值勤公安袖手旁观的恶性事件;教师教育学生要自尊自爱,社会上三陪女却屡禁不止。在开放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利益、观念、思想、价值观产生碰撞,外来的腐朽东西,内在的腐败现象,伴随着改革呈现的矛盾现象,以及种种难点热点焦点,无不冲击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感到茫然与无所适从,因此德育必须拓展领域,走向社会化,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网络。
    4、更新德育手段,变传统型为现代型
    制定了综合性的德育内容,而要实现德育目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今天的学生视野开阔,观念新潮,思维敏捷,勇于创新,敢于竞争,但逆反心强,个性张扬,甚至具有双重人格,德育手段必须现代化,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易接受、效果好的多种手段,可以开设系列讲座,让学生自愿参加,讲座过程中啧生可以通过民主对话,达成共识,既辩明了是非,又提高了素质;事事追踪,使学生“家事、国事、天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治情操,崇尚高雅,提高内在素养;文学赏析,通过文学作品,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心理咨询疏导学生中凝结的郁闷、困惑,使他们从压抑中解脱出来,完善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校园悲剧的发生,杜绝违法犯罪,这些都是现代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面对迅猛发展的电脑网络,可以加以充分利用,使德育的覆盖面得以广泛延伸,优化德育环境,由于学生对社会缺乏亲身感受和深入了解,对社会适应能力差,对社会上的消极东西缺乏免疫力,所以德育要突破校园,引导学生面向社、面向生活、参与实践,提高能力。
    5、区分德育对象,变整合型为层次型
    教育学认为,德育过程与人的诸多心理过程一样,是一个“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的演变过程,所不同的是德育过程从影响源到品行的发生在心理过程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确定相应的德育目标要求,内容安排和措施方法,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所受教育、学生经历、个人修养等不同,也表现出个性的差异性,职业中学中专班与职高班学生状态就不同,如我校中专班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普遍较困难,读书用功,成绩良好,但心理压力较大,中专学历在人才竞争中的弱势使他们对前途缺乏信心,而职高班学生虽然活泼,但法纪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育者工作不可“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宜,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教育目标。
    6、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
    现实中德育形式呆板陈旧,不考虑学生现状,只凭主观愿望,唠唠叨叨,苦口婆心,使学生处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遁”的被动地位,以灌代德育,看德育的实效性,必须看到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形成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会自己进行判断,能够进行自律的过程,因此,德育的实效不能简单地要求立竿见影,德育也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事,必须寓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及各一切,学校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同样存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和任务,这样形成良好的德育才得以广泛地渗透,收效也更好。
    7、落实德育责任,变自发型为自觉型
    明确德育的职责和分工,改置合理的德育机构,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和开拓精神,建立德育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把德育工作的成效列入教师考核内容,并与评定先进、职称、奖励挂钩,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积极性,使德育工作由自发性转向为自觉性。
    总之,职业中学德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发掘了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正确定位一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实践新经验,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Copyright (c) 2005-2010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电气工程学校 版权所有

电话:0551-2320508 E-mail:ahdq2@163.com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539号 皖ICP备07007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