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更多>>

学校新闻   更多>>
来校路线   更多>>
来校路线

试论心理辅导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4-10-16 16:10:41 点击:

陈 燕
 (安徽电气工程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31)

 
关键词:心理辅导、德育教学、运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我们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中职生,他们的个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独立、理性、思辨,同时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自我、孤独、脆弱,特别是在新疆特色中职班的德育教学过程中,面对语言、文化、风俗都有差距的新疆学生,传统教学方式显得更加无力和苍白,如何使德育课教学实践化和实效化?如何将心理的互动和沟通融入到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使心理辅导与德育教学有机的结合,为德育教育发挥深入和促进的作用,切实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1.心理辅导营造了德育教学的友好环境。
1.1优化师生心理关系
    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以职教生的政治心理素质需求为导向,融合互动的师生情感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在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情感的理解和尊重,平衡师生间的心理差距,以期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让德育教学成为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课堂三位一体的过程。
1.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问题共同商量,有难题共同解决的方法。教师应尽可能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实施方案,教师扮演朋友加教练的角色,乐意帮助、指导和援助学生成长,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社会活动,给予他们客观地表扬和批评、及时地加以引导,真正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1.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结合教材中有关心理辅导的内容,不断将一些最新的心理学知识和最有价值的心理指导技能传递给学生,把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德育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2.心理辅导丰富了德育教学的内容途径。
2.1心理辅导增加了德育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做社会人”的基层的问题却涉足较少。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准职业人、社会人,他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世界观、价值观大问题,更加需要深入帮助他们成长和解决的是人生的基本问题,如: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对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心理情绪、如何革除不良习惯、如何选择专业与职业、如何设计人生轨迹职业生涯、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左右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一个学生如果能在我们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学会处理这些问题,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健康个体。我们不难看到社会上存在着在传统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一些个体,他们政治上无问题,思想意识也端正,道德上律已,但心理上确没有完全达到健康人格的标准,作为一个社会人其生活状态表现为很累,导致其工作劳动效率不高,生活缺少光泽,这就是人格缺陷的表现,他们不能算是成功的现代职业人,当然也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使得德育教学内容扩展和延伸,德育教学的手段更加能贴近学生心理实际,有利于学生人格特征的成长和发育。
2.2心理辅导铺垫了德育教学基础
    心理辅导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它为有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情境,打下了心理融合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地表露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遇到挫折就怨无尤人、逃避责任,进行强烈地归他因,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心理教育的最重要的前提。二是通过心理辅导成长自我调整能力、在应付生活学习压力、选择人生职业目标,表达自我内心愿望,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学会和学成,这就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如果只是在较高层次上接受到了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导,而缺乏关于社会人生这一层面的指引,那么他们所接收的政治教育、思想辅导就会因缺乏踏实的人格心理土壤而终究落空。
2.3心理辅导提供了德育教学途径。
    在德育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使我们教师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知识,服务于德育教学工作。比如: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知道自我的个性性格特征,启发和引导他们健康发展自我个性,优化人生轨迹。
心理辅导过程强调对个体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价值判断,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克服心理障碍,找回迷失的生活路标,重整生活轨迹。由于学生不必担心嘲笑和指责,所以就敢于敞开心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做好了内因条件。
3.心理辅导激活了德育教学的实践运用。
3.1心理辅导的“当事人观”的运用
    心理辅导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教师视为能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协助者,是“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持“移情性学生观”,强调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并运用同感,设想学生的处境和感受,以便于学生能从心理上接纳德育教师,德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心灵,教师成为学生心灵的母亲。
3.2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会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如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择业辅导等。这些内容似乎不属于狭义的德育教学工作范围,但是广义的德育教学工作就应该处理和解决诸如神经过敏性焦虑、强迫观念、厌食等心理健康卫生方面的问题,这样才是真正意义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工程。
3.3心理辅导的“心理基础”的运用
    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注重把学生放在人际社会关系层面中去考量,要求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与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相互适应。心理辅导也注重解决学生心理成熟度、健康状况等问题,并通过帮助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决策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职业理想做好心理准备基础。
3.4心理辅导的“技术技能”的运用
    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学生理清事实,澄清其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培养其抉择能力,由学生自己作合理的判断,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时强调要激化矛盾,展开思想斗争;在现代社会,对于95后的中职生而言,前者的方式和方法更加有利于德育教育。心理辅导采取的引导宣泄、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的做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坦然地对待自我的内心世界;心理辅导强调要为当事人严格保守秘密,以保护当事人的自尊的做法,让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辅导在特殊情况下允许采用心理防卫机制,暂时地“回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目的是使当事人度过难关,不至于精神崩溃,以便积蓄力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能暂时地“回避现实”,但最终会更加有利于学生面对现实,承担对现实的责任。在心理辅导中,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沟通分析等方法,与心理谈话、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德育教育等方法,大相径庭、融会贯通。这就使得德育教学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
4.心理辅导增加了德育教学的延伸运用。
4.1心理健康理念的嵌入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心理健康的观念。个体如果能主动地进行心理求助是强者行为,心理辅导理论表明:个体主动关注自己今天的心理健康,就是为明天的健康人生买保险;主动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就是为自己和谐的生存环境做贡献。
4.2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
    利用人格心理测试相关软件工具,筛选出需要心理关注的学生。然后针对他们普遍存在的纠结,如:渴望交往、心理自卑、需要关爱、攻击性强、焦虑情绪、成长创伤、缺乏支持等,进行心理咨询讲座;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快乐的八原则》等相关心理沙龙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德育心理学兴趣小组,开展“鼓掌”、“解千千结”等团队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和事,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人生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比遇到的困难多,学会积极人生、乐观人生、行动人生。
4.3个性心理服务的深入
    在业余时间里,我们德育教师主动联系有心理纠结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服务。多与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心理辅导的倾听技术,耐心倾听学生的故事,听出他们的话外音、听出他们心灵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化解他们的困惑和不适,让他们明白如何理性地活着,做符合自己年龄事;要学生明白人生一旦提前消费了身心资源,违背了人生的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通过以上心理辅导活动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教学效果,使德育教学更具活力和实效性,融合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在用科学心理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5.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它是改革学校德育教学新局面的一项有力措施,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德育教学课堂是心理素质教育最深入的地方,心理辅导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是一次质的挖掘和突破。作为一名德育教师,能以积极心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加大他们的心理引擎,让学生自信从容地走向社会,成为建设小康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作者简介:陈 燕安徽电气工程学校德育课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 合肥,2006年2月第一版 ,13-18

          [2] 何永东《优化学校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合肥,2008年1期,154-156             
          [3]余慧娟《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人民教育 2012年19期  ,14-18
                                   

Copyright (c) 2005-2010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电气工程学校 版权所有

电话:0551-2320508 E-mail:ahdq2@163.com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539号 皖ICP备07007161号